【励志上篇】在四川深山里做自媒体,田间地头生产10万+,月收入过万
这两天看了一个励志的案例,分享给每个在做自媒体的人。在四川深山里做自媒体,田间地里生产10w+,月入过万。 上篇 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下了公交车后,“摩的&rdqu
这两天看了一个励志的案例,分享给每个在做自媒体的人。在四川深山里做自媒体,田间地里生产10w+,月入过万。
上篇

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下了公交车后,“摩的”师傅带我在曲折的山间公路上“飙车”,一路向南,雨中,我们穿过一片又一片的亚热带楠竹林和稻田。山势陡峭,公路崎岖,一个小时后,车停在了一个叫“回虎村”的地方。
旁边的大旺村经济发展要比回虎村好,知名度也要比回虎村高,那片竹林在当地叫大旺竹海,盛产竹笋,旅游观光和竹林业开发两用。

回虎村处在纳溪区10万亩竹海核心区域,散落的民房被竹林裹在其中,村子最近被外界知晓,要追溯到2017年了,村主任在当年种蘑菇收了400多斤,登上当地网络媒体页面。
雨雾中,一个1米6身高、剃着短头发、体型微胖的中年男人从竹林间朝我走来,操着一口泸州方言向我问好。他带我走向一栋背靠竹林、面朝大山的房子。
我们走进他的新媒体办公室——他家二楼的一个房间里,几张椅子摆在电脑桌前,电脑显示器装载着正在等待被剪辑的农村视频。房间外面的客厅里,堆放着一些摄影支架设备。“我一直都在这里办公,剪完视频后,直接上传。”

他叫王荣琪,三十多岁,一位农村自媒体创作者。西瓜视频上,他有一个叫“农村四哥”的账号。
在过去的11个月里,他拍摄了上千条视频,将剪辑好的五百多条原创视频上传到西瓜视频后台,拿下了数百条爆款,并从中获利,月收入过万,给家里添置了新的家具,也在当地获得了不小的知名度。
把“农村”作为名字的开头
有一次他和家人去走访邻居,一个人跑到他身边告诉他和他妻子:“我看过你们的视频。”
“你看过啊?在哪里看的啊?”
“今日头条。”
“你都看今日头条啊。”
那孩子看到有人在拍他,他继续问道:“我是不是真要上(视频)啊?”
“要上。”王荣琪告诉他。
小孩儿开心地喊着说:“真的啊?”
“啊!”他得到了王荣琪的承诺。
不久后,那个男孩出现在了上亿人的手机里,被浏览了36万次。
现在,王荣琪是这样制造一个爆款内容的。将一千多块钱的DV摄像机,对准他的父亲、母亲、女儿或妻子,录下他们在农村生活中的一举一动,然后将视频导出至电脑里,在剪辑软件中来回剪辑拼接,上传到他的西瓜视频账号上。
视频同时进入西瓜视频的内容监测系统,如果质量高,将会被机器根据不同人的兴趣爱好,推荐到个人首页。
王荣琪活得很明白,“平台的力量很大,它成就了我的现在。”他曾在平台组织的课堂上学习新媒体知识,做选题、取标题、传播方法等等新媒体知识都是从那里获知的。平台想要构建自己的内容账号生态,在资本和市场的催化下,它愿意花成本去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人。

而视频作为内容介质,它的编码和解码是由视频设备完成的,减去了高额的专业转译成本,视频设备给以“农村四哥”为代表的这类人群提供了表达自我、传播内容的便捷性。加上现在视频设备越来越智能,以前一些专业的视频技术,比如灯光、剪辑、配乐,都可以由智能设备帮“农村四哥”们完成。
换句话说,短视频的普及,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固有的传播技能鸿沟,为更多人提供了平等创作的机会,让不同出身的人,处在一个平行世界发声。
“农村四哥”的一位粉丝告诉我,看“四哥”的视频,有种“回家”的感觉。他小时候生在农村,长大后才到城市里上学、就业。他怀念小时候家里爷爷奶奶给他做饭的情景,“喜欢那种生活方式,看着他们一家在山水相间的农村和和睦睦的,我自己是挺向往的。”
2017年10月,王荣琪在取名“农村四哥”前,他斟酌了很久。他观察很多人农村自媒体账号名字都有“农村”两个字,“我一定要把‘农村’作为开头,但是后面是什么,我想了很久。”
王荣琪在家族同辈里排行老四,比他小的堂弟堂妹都叫他“四哥”。“就叫‘农村四哥’,当时也没多想土不土,就觉得挺好听的。”到了后来,他发现这个名字给他带来了麻烦。有一些年纪比他大的人很喜欢看他的视频,他们给他留言:我年纪比你大,我都不让别人叫我“哥”,你还想让我叫你“哥”?
传统文化里,一直注重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社会排位,年龄是界定称谓的一个重要标准。这刺到了他的心,他的本意不是这样的,他就想让别人记住他,一个非常简单的意图。他对每一个粉丝都很尊重,为了避免再次出现那种情况,他想给账号改名字。
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,思来想去,他放弃了改名字的方案,如果那样做,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,“难得打造出一个‘品牌’”。最后,他在给文章取标题时,不再直接用描述事情经过的标题,而是用“农村王哥:王四XXXXXX”的格式进行传播,突出“王四”以示“示弱”,可以规避掉传统称谓上的冒犯性。
“我的视频剪辑特别粗糙,专业的人一看,就知道我到底什么水平。”但是这并不会给他的流量造成影响,那种经过简单剪辑,没有装饰的视频内容,反而会被人们认可。
在他的视频里,原本安静的山间丛林、农村老屋、田土庄稼开始变得兴奋起来,母亲坚韧可爱、父亲沉默实干、女儿活泼可爱的形象被人们青睐,这不是人们喜欢“农村四哥”的所有,他们更在意他王荣琪一家人的相处关系、生活方式。
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,在互联网的另一端透过视频感怀曾经。这种思乡情怀并非当代人们独有,而是千百年留下来的传统文明,变的是载体和表达方式,不变的是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
这是农村自媒体的黄金时期,是农村人翻身的另一个机会,也是内容平台设计好的情节——搭建平台,让内容生产者来唱戏,并让他们从中获利,从内容生产、账号体系到内容分发、商业变现,每一步都在计划之中。
全部青春都献给制衣厂了
2000年,王荣琪初中毕业后,在纳溪区城里洗了三年车,每个月能从老板那里拿300块钱。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,只要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过完这一生就好了,挣大钱、一夜暴富的想法只停留在丢掉的彩票里。
王荣琪初中毕业那会儿,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在吹袭云贵川地区,靠天靠地吃饭的农村风气正在被新时代的打工潮撕扯,不少人举家外出到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等沿海地区务工。
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一项数据显示,劳务开发已成为四川农民增收的重头戏,2003年四川农民工资性收入已占到纯收入的34.3%。在四川南边的贵州,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贵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
“出去打工是一种流行,没想过通过读书来挣钱。”王荣琪的这个认知,在湖北省统计局一位工作人员的文章中被证实,湖北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也成了一种潮流。这种潮流成了21世纪初,中国农村的一大特色,这一特色在近年来的返乡创业潮流中被淡化。
王荣琪家里有两个姐姐,大姐很早就出去打工了;家里学历最高的人,要数读过职校的三姐,现在三姐在当地一所幼儿园任教。
三年后,在福建一家制衣厂上班的大姐叫上王荣琪,希望他在那边能谋一条新路,“不要在小县城里洗车了”。“我也很想出去打工,想出去见世面。”王荣琪在那家制衣厂花四个月做了学徒,每个月拿900块钱,“在这里要比在家好”。
王荣琪初中毕业后是有些自卑的。“别人掌握技能,到哪儿都不怕,我自己只能洗车,而且谁都能洗车。”他认为他没有竞争资本,当机会来临时,比不过别人。在福建制衣厂里,他自卑的心理隔阂逐渐被打破,掌握了缝衣服、做制版的技能,“怎么也是有一门手艺了嘛”。
在福建待了四年,觉得继续留在原来的制衣厂没有奔头,他决定去南边的广东寻找新机会。广东是国内的劳务输入超级大省,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,思想开放程度非常高。也就是在那里,他的互联网基因被激发、培养、蓄能。
王荣琪选择了广东中山。它是广东的一个制衣大区,那里生产出来的中低端服装通常会流向批发市场,被中低收入人群买下来,披在身上。接纳王荣琪的那家制衣厂不算大,组织架构不复杂,他时常有与老板交流的机会。
故事很长,下部分下周分享~
本文【励志上篇】在四川深山里做自媒体,田间地头生产10万+,月收入过万由新媒体讲师团队原创编辑,微信号:MBKFSEO666;我们专注于新媒体培训,所以专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