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瓣评分直接决定电影的好坏
豆瓣是个什么地方?作为文青的会聚地,也是现在自媒体取素材的重要平台之一,“造福”了多少自媒体人啊。 而且现在豆瓣拥有2亿的用户,慢慢的对国内的影视剧市场
豆瓣是个什么地方?作为文青的会聚地,也是现在自媒体取素材的重要平台之一,“造福”了多少自媒体人啊。
而且现在豆瓣拥有2亿的用户,慢慢的对国内的影视剧市场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,无论是面向大众的推广资讯,还是来自专业评论者的深度解读,引用豆瓣的评分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事。
接着就出了一个新的观点:豆瓣评分直接决定电影的好坏?
其实艾特想说的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影视剧品质所处的层次水平,但也不能是全部。就好比今年年初,曾经火爆的舌尖上的美食第三季开播了,本来以为是荣耀归来,却没想到指数一度滑到了4.1分,用户吐槽连一只锅都不放过。。。让原创者十分尴尬。
都说豆瓣没有背景、没有财团支持,作为一个平淡的存在,怎么会直接影响到国内的影视剧的风向标,甚至让有些相关的人紧张到要修改分,甚至起诉豆瓣呢?
较透明的评分机制
一篇影视剧的好坏评价,其实一千人有一千个不同的想法,实际上是见仁见智的事,再好的电影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。
自然给电影打分这种操作的话,能直接根据用户的主观的观感和认知,并不能直接、真切地说明电影的品质,那么,这样汇总出来的评分是如何让他人认可的呢?
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豆瓣的评分机制,以及精密算法对不良因素的剔除。
粗暴透明的打分机制+清晰的打分区
豆瓣的CEO阿北曾亲自撰文《豆瓣电影评分八问》,来解读豆瓣的评分机制。
其实豆瓣的打分机制还是很简单粗暴的,每个用户只有一次打分机会(虽然可以修改,但不会作为新增分数计入总分),用户的评分范围在一星到五星之间,每星代表2分,程序会在规定时间不断收集新的打分数据,打分的总分数除以打分者的总人数得出的平均分就是打分结果。
当然这个不是最终的,在评分区我们还可以看到参与打分的总人数、不同打分等级所占的比例、以及该作品与同类型其他作品相比较的受欢迎程度。
这样的评分机制比较透明,毕竟一部110分的电影是10万人打分还是5万人打分,背后的意义是不同的。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用户相对立体地解读一部作品的分数。
有心的网友还根据这些数据总结出一套“烂片预警机制”:
评分机制对“刷分”的识别
既然评价这么重要,难免就有灰色的一面了,雇佣水军刷电影评分行不行?
豆瓣也意识到平台的发展危机,现在评分已经“很难刷得动”了。
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程序算法的不断调整和优化,识别出“非正常评分”,确认是刷分之后,从总分之中剔除。
CEO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有人托关系让他修改评分,他都拒绝了,因为整个豆瓣系统里没有“修改电影平均分”的后台功能。
那对于:
“做什么能让电影在豆瓣评分高一点?”
CEO的回答是:“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,能做什么。”
一个平台想强大起来还确实得有他的逼格。
大量资深影评人带来的权威性
豆瓣成长起来的那些资深影评人:张小北、妖灵妖、周黎明、图宾根木匠、等,在豆瓣上贡献了优质影评。虽然现在的他们不一定只玩豆瓣了,但是依旧坚持在豆瓣认真留言打分,不仅仅是习惯还有一种情怀。
让豆瓣打分与作品品质形成关联
有知乎网友这样评价豆瓣 :“每个人都能在豆瓣上找到内心的桃花源。”而豆瓣自己的说法是,他们打造了“大众的精神角落”。这些说法都源自豆瓣平台的“去功利化”的气质。
曾经有很多人对豆瓣的盈利模式好奇,的确,就如大家见到的那样,豆瓣平台目前除了页面广告没有其他的营收,它是行业内知名的商业化程度极弱、超级不赚钱的平台。
有人会说,豆瓣的打分和评论不专业,很多质量上乘的作品,豆瓣的评分都没有真实体现,由它代表行业权威实难服众。也就是说,如果把影视剧看作市场上的商品,这个打分是用户的反馈,它当然不等同于产品质量的描述。
从影视剧生产者的角度来说,打分作为一种用户反馈,当然会给影视产品的营销业绩带来影响。这恐怕就是拥有2亿用户的豆瓣评分可以成为市场风向标的根本原因。
本文豆瓣评分直接决定电影的好坏由新媒体讲师团队原创编辑,微信号:MBKFSEO666;我们专注于新媒体培训,所以专业。